【信息时报】首批援多医生杨震:设专科门诊为病人“救心”

2019-07-17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援外医疗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4小时on call工作是常态;看门诊常常从早上直落到下午4点后;医疗环境的简陋,更需要专业临床基本功补救;吃不惯当地的食物,只能自己种菜;为了克服当地的治安差养了一条狗,结果自己被狗咬了面临没有狂犬病疫苗注射的局面,心理压力有多大?以及那份远在他国陌生环境的孤独感……这些,作为首批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抵达多米尼克的中山一院杨震教授都克服了,今年6月底,他完成了为期工作1年的援外医疗工作。说起这一年多的收获,他感叹说,作为医生,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学的专长为病人服务,不仅是为中国的病人,也要为全世界有需要的病人服务。

杨震为病人进行检查。


  主动申报参与援外

  一天地震20多次仍然淡定出诊

  早在2017年,杨震知道有援助多米尼克的任务,当时就主动申请了参加,原计划是2017年9月出发,但由于当地正经历了飓风的自然灾害,损失惨重,援外计划进行了推迟,当时国内很多援助项目都在陆续进行撤离。而作为医生,援外医疗队则火线请缨希望能尽快帮助到当地的居民。2018年6月25日,杨震和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及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其他三名医生作为首批中国援助多米尼克医疗队抵达了当地。

  抵达当地后,杨震除了在多米尼克首都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PMH)医院的日常临床工作,同时要服务于大使馆、中资企业和当地华人华侨,提供心血管科和其他内科疾病的保健服务。

  初到多米尼克,医疗队碰到了很多困难。与其他很多医疗队不同,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没有配备专职翻译、司机和厨师。艰苦的生活条件、陌生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语言、飓风和地震自然灾害和较差的交通道路条件等众多因素成为困扰医疗队员的问题。“有一天,发生了20多次地震。从凌晨3点钟开始,房子就在颤动,天花板滑落灰尘。一开始我还想躲避,渐渐就习惯了。在医院出门诊,地震一次次袭来,我变得淡定了,诊疗也仍然继续。还有治安问题,因为当地治安差,我们在驻地养了一条狗,提高治安防范。但没想到我被狗咬了,但当地不属于狂犬病区域,没有狂犬病疫苗注射。我只好采取最原始的10天观察法,观察10天这只狗的状态。当时心理压力非常大,好在十天后这条狗没事。”回忆起这些的时候,虽然他话语中透露出轻松,但这不过是举重若轻。


  逐渐熟悉当地医疗体系

  首开设米尼克心血管病门诊

  在这种情况下,杨震带领其他队员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迅速适应了当地的语言环境,与当地医护人员能够继续顺畅的交流,逐渐熟悉了当地的医疗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医疗工作。

  “虽然所在的医院是首都最大的医院了,但医院只设有大内科和大外科,病房只有大病房,分为男性和女性病房,各20来张床位。此外还有个危重病房,一个科室只有一间医生办公室,更没有专门的心血管门诊。后来我们临时将一间心电图室改成了心血管门诊,可以让心血管病人就诊”。医疗环境和国内的三甲医院相比,条件非常差,也比较艰苦。

  杨震介绍,当地全国人口7万多人,但由于高糖、高油、高盐饮食等因素,心血管病人就约多达至少1.5万人,心血管专科在当地是非常急需的。由于多米尼克没有专门的心血管门诊,许多病人不得不跋山涉水到国外转诊治疗,要搭乘飞机,不仅经济成本高,还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作为多米尼克唯一的注册心血管科教授和医生,杨震在PMH医院开设多米尼克第一个心血管病门诊,以解决多米尼克当地心血管病人看病难的问题,这得到了多米尼克当地医生和心血管病人的热烈欢迎。“PMH医院位于首都Roseau,有了心血管专科门诊,很多患者从远离Roseau的外地驱车数小时奔赴PMH医院的心血管病门诊就诊。心血管病门诊就诊患者数量较多,出门诊的时候,常常从上午8点多出门诊到4点多,中间也没有时间吃饭。忙完门诊后,有时候还遇到急诊,一天下来,除了吃了早餐,再就餐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杨震体谅当地居民收入不高,坐车几个小时为了看病,因此,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他都会坚持看完。援助多米尼克期间,他诊治了大量心血管专科病人,解决了当地心血管患者需要出国看病的窘境。


  推进学科建设

  给当地建设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开设心血管门诊仅是杨震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由于多米尼克没有心血管专科以及心血管医生,因此,杨震协助在PMH医院相关科室建立心血管专科,规范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导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一次,遇到一个比较重症病人,经过杨震的诊治后,病人在病床上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还经历了第一次被病人亲吻脸颊。“他们会用拥抱亲吻来表达自己的感激”。

  由于当地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但当地的规范诊疗水平并不高,如果中国医生走了后,后续的疑难杂症的医疗需求该怎么办?杨震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在当地建设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才能更好解决当地的医疗需求。为此,他推进学科的建设,逐步提高心血管专科疾病诊断符合率和治疗有效率。此举得到了PMH医院及相关科室、当地社区卫生中心和私人诊所医护人员的好评,并且纷纷向杨震请教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治的问题。

  在多米尼克,心衰发生率很高,当地不少重症心衰患者常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贫血等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因此单一学科或专科治疗往往效果不佳,需要多学科联合讨论病情,共同制定治疗策略和方案。因此,针对多米尼克当地心衰病人的病情特点,杨震首次提出利用MDT的多学科优势,采用MDT治疗PMH医院合并多器官功能异常的重症心衰患者,为多米尼克心衰治疗引入新的思路,并且成功治疗数名心衰患者,得到了当地医院医生的赞赏。


  一天24小时on call工作

  兼顾生活学会自己种菜

  提到过去的一年的工作,杨震所做的远不止这些。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年每天都24小时on call”。杨震坦言,压力很大,即使很困也不敢熟睡,随时要保持清醒状态。“我经常担心自己熟睡没听到电话,影响了医生的工作,因此,精神是高度紧张的”。

  除了24小时on call工作,还要兼顾生活,在国内生活时,杨震并不会做饭,更不会种菜,但这一年的援外,让他开始学会“蒸煮炒煎炖”等多种烹饪方法和掌握不同菜式,因为极为不习惯当地的饮食,只好自行“解锁”生活技巧,学习烹饪。同时,由于当地的蔬菜少,菜心、地瓜叶、苦瓜这些广州常见的青菜蔬果,在多米尼克根本见不到。想吃青菜怎么办?自己种。他从农业部门要了种子,种上了地瓜叶,吃上了新鲜的蔬菜。

  如今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结束,提到这一年的收获。杨震说,“我们党员近来一直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援外医疗队员的初心还应该包括:仁心、医心、爱心,作为医生要用自己所学的专长为病人服务,不仅是为中国的病人,也要为全世界有需要的病人服务。作为援外医生,医疗是根本,通过援助帮助当地的医疗上一个台阶,为当地人民提供中国医生的优质服务,我和其他队员们这一年完成了任务。援外医生还要进行外交工作,我们不仅在当地医院做好临床工作,还参加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开展义诊,诊治病人。在过去一年的医疗援助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促进中国和多米尼克之间的友谊,包括中国医生和当地医生、病人的友谊”。

  报道链接:http://wap.xxsb.com/content/2019-07/17/content_5729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19-07-17